香港藥廠的R&D工作 (二)

index_ph001

上一次和大家分享了有關非專利藥在香港的開發情況和困難,這次就看看我們R&D 的另一項主要工作 – 產品重研。談這項工作之前,我們或許要了解一下香港製藥工業的歷史…

香港的GMP系統是在1995才正式實行,但我們要知道不少本地藥廠的歷史遠不止30年。而在GMP實施前,藥廠製藥無論在生產工藝,配方設計和品質控制等問題上遠不如現在嚴謹。當時生產藥物部分過程還得依靠人手,所以在產品品質上不一定保証有很高的準確性和重現性。在我們現代有更先進的自動化機器,更高品質的API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更多的輔料選擇和更佳的生產環境(溫度和濕度控制)情況下,很多「古老」的產品或許會面對生產和品質問題。這時我們便要進行產品重研,以確保藥物的藥效和安全性。

一般而言,產品重研主要有二個方向,一是配方重研(reformulation),另一個是檢討生產流程。數十年前時,不少藥物配方都是利用「舉一反三」的方法來確定,簡單說就是把一個較成熟可行的配方應用於不同藥物上。由於當時生產設備很少且並不先進,生產工藝依靠的都是靠身經百戰老師傅的經驗,所以這些藥物不一定能完完全全適用於現時自動化機器的生產模式下。舉一個簡單例子,以往人手製粒(granulation) 時師傅可根據藥粉的緊密度和硬度等決定黏合劑(binder) 的用量,搓的力度和時間。可是大家要明白我們是很難量化不同師傅搓的力度(因為不同人的手大小既不一樣,對力度的感覺亦不相同),所以即使在相同的黏合劑用量和生產時間上,機器生產出來的顆粒可以和人手生產的相差很遠,這有機會影響了打片和藥物釋出表現。另一方面,機器的演變和新設計亦很可能影響了藥物生產,所以我們R&D這時便需要在輔料和生產流程這兩方面重新作出研究,從而解決現有或可能面對的問題。

產品重研還包括了生產技術轉移(Technology transfer)。舉例說,當我們製造好濕顆粒後,以往會利用風箱(Oven)進行tray drying把顆粒內部分水份蒸發掉。可是這一方法儘管簡單,但需要很大的空間(特別是當應用於高產量的產品)和時間,所以在香港這講求效率的小城市並不太合適,取而代之我們可以用流化床(fluid bed)吹入熱風快速把顆粒弄乾,加快生產流程。可是tray drying 和fluid bed drying出來的乾顆粒可能會有一些分別(如粒徑, particle size),所以我們便需要優化好流化床的設定,再經過一系列的驗証,使fluid bed在取代tray drying的過程中不會對出來的藥物產品有顯著差異。當然大家要明白,不一定所有產品都可以成功技術轉移,而且不同的產品所需要成功轉移的條件亦不同,所以這亦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

Author: Dr. Aviva Chow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